失眠:为何“补觉”不起作用

情绪,失眠之幕后黑手

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汪卫东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情绪不良已成为导致失眠的罪魁祸首。从大喜到大悲,从焦虑到恐惧,这些暗流般的心理因素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睡眠质量。除此之外,生活习惯不佳、环境压力、身体原因以及药物作用等也是失眠的源头。

面对失眠困扰,我们需要理智应对,而非盲目选择酒精等刺激物来寻求短暂安慰。酒精或许能让你短暂忘记烦恼,但却会使神经更加兴奋,从而加剧失眠问题。同样,对于药物的使用,既不能盲目排斥,也不能滥用。汪卫东指出,药物虽可能带有副作用,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,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“补觉”的误解需要澄清。晚上失眠并不意味着白天可以长时间赖床或补觉。相反,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睡眠模式,导致恶性循环。

至于“多梦即病”的观念,实则是一个误区。人们普遍认为做梦代表睡眠质量不佳,但汪卫东指出,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,只是有些人不记得。而且,做梦对大脑有益,是身体的自然反应。

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各不相同,因此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睡眠时间。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应以精神焕发为标准。在追求高质量睡眠的路上,市场上的助眠产品琳琅满目,但许多产品的功效并无科学依据。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褪黑素类产品,长期使用可能会对其脑垂体产生不良影响。

面对失眠问题,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多元性、复杂性,并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。选择助眠产品时,消费者应保持警惕,理性选择。记住,健康的睡眠,源于对睡眠的深入理解与理智应对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宁与舒适。

内容版权声明